在新能源汽車市場持續擴容的今天,動力電池的安全性能始終是消費者關注的焦點。如果說續航焦慮可以通過技術迭代緩解,那么電池安全則是一場關乎生命底線的技術攻堅戰。近期,吉利銀河E5搭載的神盾金磚電池以一場36噸坦克極限碾壓試驗引發行業震動——這不僅是動力電池安全性能的極限驗證,更標志著中國新能源車企從“跟隨標準”向“定義標準”的跨越。
2026年7月即將實施的《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被業界稱為“史上最嚴電池令”,其核心升級點直擊行業痛點:新增快充循環后安全測試、強化熱擴散防護要求、首增底部撞擊考核。三項升級分別針對快充場景下的電池老化風險、熱失控防護體系漏洞以及底盤防護薄弱環節,形成對動力電池安全的立體化監管。
然而,吉利神盾金磚電池的試驗標準,已悄然將這場安全競賽推向更高維度。在國家規定的24項安全測試基礎上,吉利自主增設12項極端測試,形成覆蓋電芯、模組、整包的36項全場景驗證體系。其中,電芯層級的過放電、過充電、極限穿刺等13項測試標準遠超國標,電池包層級的擠壓、浸水、過溫保護等22項測試最高超出國標24倍。這種“標準冗余”并非技術炫技,而是基于真實用車場景的深度洞察:當用戶遭遇暴雨涉水、底盤剮蹭甚至極端事故時,電池系統需要具備超出常規預期的安全余量。
在天津中汽中心試驗場內,36噸的ZTZ-59D中型坦克以單邊履帶反復碾壓電池包,這種近乎“暴力”的測試方式模擬的是車輛遭遇山體滑坡、重物墜落等極端沖擊場景。試驗數據顯示,神盾金磚電池包承受的擠壓力達到180kN,相當于國標要求的1.8倍,而擠壓后的靜置觀察時間延長至120分鐘(國標為10分鐘)。最終,電池包結構完整無泄漏,電芯排布整齊如初,重新上電后仍可正常運行。
這種“軍工級”防護能力的實現,得益于CTB電池車身一體化架構、田字格框架防護系統及雙重熱電分離技術三項核心技術突破。
首先CTB電池車身一體化架構通過將電池包與車身底盤深度融合,形成“上蓋-電芯-底板”三明治結構,既提升整體剛性,又將碰撞能量分散至車身骨架。
田字格框架防護系統則在電池包內部構建高強度鋁合金縱橫梁,配合底部2.6mm厚的三明治結構護板,形成類似防彈衣的交叉防護網。
最后雙重熱電分離技術是通過物理隔離設計將電解液與電路系統分離,配合氧化鋁涂覆隔膜和快速泄壓通道,即便遭遇穿刺也能阻斷熱失控鏈式反應。
技術參數的優越性需要真實場景驗證。2024年9月,吉利銀河E5車隊穿越東南亞四國時突遇百年一遇洪災,車輛在30cm深腐蝕性泥水中浸泡后仍安全行駛2000公里;同年溫州用戶車輛從10米高坡翻滾墜落,電池包經歷劇烈撞擊卻未發生熱失控。這些案例與實驗室數據形成互證,揭示神盾金磚電池的安全邏輯:不是追求絕對“零損傷”,而是確保在任何損傷狀態下仍能守住不起火、不爆炸的安全底線。
更值得關注的是其全球化安全基因。在奧地利TECCON實驗室完成的50km/h正面中心柱碰試驗(超出Euro NCAP標準)、同時斬獲Euro NCAP與ANCAP雙五星評級等成果,證明該電池系統能夠兼容全球最嚴苛的安全標準。這種“一標通全球”的能力,正是中國新能源汽車走向國際市場的關鍵通行證。
吉利此次試煉的深層價值,在于為行業樹立了安全技術進化的范式。第一,從被動防御到主動預防,通過8針同刺、海水浸泡等破壞性測試,提前暴露潛在風險點。另外便是從單一防護到系統防御,將電池安全與車身結構、熱管理、BMS控制系統深度耦合。最后,從企業標準到開放生態,公開電池底部防護專利集,推動行業整體安全水位提升。
值得關注的是,吉利全球全域安全試驗中心即將投入使用。這個全球最大的單體安全實驗室不僅配備可模擬-40℃至80℃溫差的動態環境艙,還能復現高原、極地、熱帶雨林等極端路況,其測試數據有望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安全研發的基準數據庫。
當36噸坦克成為動力電池的“質檢員”,當實驗室數據與真實事故案例形成閉環驗證,吉利銀河E5神盾金磚電池的試煉已超越單純的產品營銷范疇。它揭示了一個更深刻的行業趨勢:新能源汽車的安全標準不應止步于滿足國標,而應基于對用戶生命權的敬畏,不斷探尋技術的極限。正如試驗場上那個承受萬噸壓力仍安然無恙的電池包,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也正在一場場“極限試煉”中,鍛造出走向全球市場的硬核底氣。
03-06
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