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屆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泰達)國際論壇上,江汽集團項興初表示,我們的戰略選擇是走自主發展和開放合作并舉的發展道路。
導語網通社快訊 9月2日,第十九屆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泰達)國際論壇在天津市濱海新區召開。在開幕大會上,江汽集團控股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項興初表示,基于對汽車產業發展的認知以及江淮汽車自身的實際情況,我們的戰略選擇是走自主發展和開放合作并舉的發展道路。
以下為演講實錄:
首先是對汽車行業發展的認知。
一是汽車產業處于大變革時期。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發展,汽車與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領域加速融合。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生態化成為汽車產業轉型發展的方向。其中在電動化里面,包括了純電動、混合動力、新燃料電池等。但具體的技術路線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收斂,呈現了百花齊放的態勢。比如說在鋰電池里面,還要去研究半固態、固態電池以及鈉離子電池等等。
未來哪一種技術路線能夠真正的勝出?今天理論的研究和實踐的探索都還在進行當中,智能化和網聯化是向智能駕駛和無人駕駛的方向發展,目前各項技術路線也是呈多元化發展。生態化要圍繞“車生活、車生意”來聚集資源,為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和價值增值。在這樣一個大象限中,產業政策應該鼓勵百花齊放,跨產業的合作應予積極的支持。車企的研發到底是全線開花還是收斂聚焦,關鍵核心是得自己在這輪的轉型當中能夠真正的走穩走好,考驗每一家企業。
二是產業邊際加速向外拓展。在電動化、智能化飛速發展的大趨勢下,市場與技術的力量正推動產業邊界的重構,智能新能源汽車的產業鏈涵蓋了軟件、硬件、通信、系統集成等多領域。我們認為,絕不是一個行業、一家汽車企業單打獨斗就能完成這輪多技術融合發展轉型的,我們需要開放合作、跨界融合,這是汽車產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三是未來汽車產品的形態將出現深刻的變革。未來的汽車不再是簡單的從甲地到乙地的交通工具,而是為用戶提供基于出行場景的陪伴式情感化互動體驗的第三移動空間。汽車可以看作是智能移動的機器人,在這個過程當中,根據使用場景會有非常多非常大的創新的空間、增值的空間。
四是汽車行業競爭日趨激烈,但是未來也是大有可為的市場。價格戰愈演愈烈,行業內卷加劇主要是受行業規模短期增長受限、同質化的供給、產能過剩等因素的影響,行業還處于一個除清的階段,在產業發展的轉型期這也是正常的陣痛過程。但是從長遠看,汽車產業仍然是國家的重要支柱產業,而且產業融合的領域越多,產業的規模也將會越來越大。
汽車產業仍然是大有可為的市場、大有可為的產業。我們要堅定信心,把準找準發展的方向。這其中要牢牢的把握好第一性原理,通過創新,特別是跨界融合來實現突破性的創新,尤其是觀念的創新和認知的突破尤為重要,從而提升供給的質量,實現中國品牌的高質量發展。
第二個部分,是江淮汽車的實踐。
關于戰略選擇方面,基于對汽車產業發展的認知以及江淮汽車自身的實際情況,我們的戰略選擇是走自主發展和開放合作并舉的發展道路。在自主發展方面,我們認為這是江淮汽車要著力強化的。這個自主的業務發展好了,才能讓企業長期的立足于行業。未來我們將堅持做強做優商用車,聚力發展智能汽車和智能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方向,特別是要加大皮卡、MPV等業務的發展優勢。圍繞這些核心業務來強化技術開發與核心資源的掌握,助力實現更大的發展。
在新一輪轉型當中,開放合作尤為關鍵、迫切、重要,同時要通過開放合作賦能互補。一方面是整車領域的合作。我們要繼續加大與大眾的深化合作,大眾安徽的工廠建設與產品開發加速推進。此外,江淮汽車和大眾還將在自動駕駛、智慧物流等方面深化合作。我們與蔚來汽車已累計合作生產了超35萬輛,雙方合作正由智造向智鏈延伸,圍繞智能新能源汽車全價值鏈來推進深化合作。另外一方面,我們也在不斷推進產業鏈的合作布局。與華為、科大訊飛、中科創達、騰訊等科技企業在汽車智能研發領域形成全面、長期、穩定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來協同創新相互賦能發展。
關于發展的路徑,業務方面要轉型。當前江淮汽車正在加快向智能新能源方面的轉型發展,輕型車業務推進燃油、混動、純電、氫能源四條技術路線有效發展,并加快新能源方面的轉型。在行業內率先推出了混合動力的輕型卡車,加快構建智能純電的專屬平臺。
前兩天我們推出三大系列產品,包括2-4立方的卡拉產品,6-7個立方的藍貓產品,8個立方以上的van寶路的產品。未來還將布局更多應用場景及輕型物流車的解決方案。重型車業務方面,積極推動純電重卡及氫燃料電池重卡,并與多家企業在智能純電方面開展合作。乘用車業務方面,我們將加快向混動和純電方向的轉型發展。新能源乘用車領域,歷經九代技術、四代產品,積累了領先的“三電”技術,并推出了智能純電的平臺,首款產品已上線銷售。在智能網聯領域,已實現了車聯網3.0全級車型的應用——L2+級的智能駕駛功能產品的量產,L3級智能駕駛功能開發,以及L4級智能駕駛常態化的示范運行。
關于技術,要聚焦。在智能網聯技術方面,要加大新技術的預研布局,增強作為整車企業的集成開發能力?;趯τ谟脩趔w驗的深度理解,在一流合作伙伴技術平臺上進行二次開發,打造江淮汽車人車互動的專屬體驗平臺。重點是要做好應用層的開發,而中間層、底層技術要與行業優秀的伙伴深化合作。
電動化技術方面,目前是多種技術路線并存的,這符合轉型期的特征。我們不會拘泥于某一種技術路線,要選擇適合于江淮汽車自身的專項的技術。比如說電池管理技術、電驅動技術、高效混合動力技術等,來進行有序的布局和深耕。
關于商業模式,要強化創新。要積極推進營銷模式的創新,一方面做好線上線下銷售的融合,積極的探索;另外一方面要探索新型商業模式的創新,尤其是圍繞提升用戶體驗、提升用戶價值方面來創新商業模式。
第三個部分,是關于行業發展的相關見解。
當前,中國的汽車產業正在邁向現代化的新征程,進入了電動化、智能化、低碳化全面升級的新階段,需求繼續強化全產業的協同創新,來實現創新引領和高質量的發展。
為此,提出三點建議:
一是產業創新發展的支持力度,要進一步加大。尤其是要強化體系化創新能力的建設。比如教育體系如何支持汽車產業創新突破,大學的汽車專業的設置、課程的設計均要與時俱進的跟上智能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需要,要發揮高等院校在智能新能源汽車的基礎理論研究、基本原理研究、新型材料、新制造技術等方面的研究的引領作用。汽車企業可以提出創新的項目,高校、科研院所來揭榜掛帥,共同推動產學研的有效協同創新。
二是國家層面要統籌謀劃關鍵共性技術和基礎技術的研發創新。要大力支持智能網聯新能源的零部件產業發展,培育世界級的零部件企業。產業界應積極的支持有發展潛力的自動駕駛芯片、車規級操作系統等智能網聯新能源企業的發展,尤其要避免以前傳統新能源行業各自開發、重復投資的浪費現象。在智能網聯汽車的標準、數據安全等規范和技術開發方面,也應該充分發揮第三方專業技術咨詢服務機構的作用,與國際同行、科研服務機構合作,更好地發揮服務政策、行業企業的作用。
三是加快推進高級別智能網聯汽車準入和上路通行試點,加速技術成熟和產品迭代。應用場景的提供對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十分關鍵,要加快具有中國特色的智能網聯汽車系列化標準和法規建設,加快智能網聯汽車產品的行業準入和產品準入標準規范建設及更大范圍的試點工作,進一步加速智能網聯產品的迭代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