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滿電-新能源汽車>新能源車市場該適度降速了?
極度內卷過后,如果造成多輸的局面,這恐怕更不是中國汽車工業應該看到的前景。
導語網通社觀察 當車企開始像互聯網公司一樣頻繁裁員,這個市場會好嗎?
根據媒體不完全統計,自2023年下半年至今,已有超過13家車企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裁員。其中合資車企的裁員傳聞頻上熱搜。近期,據媒體報道,由于補償方案優厚,廣汽本田的裁員名額甚至“供不應求”。據了解,此次廣汽本田裁員規模在1700人左右,多為一線崗位。另一傳統合資企業上汽通用,也在不久前陷入產能利用率下降到53%、或年內裁員30%的傳聞中。今年5月,據傳一汽-大眾也進行了一次涉及約700人規模的裁員。
豐田、大眾、通用、寶馬、奔馳、本田等等海外汽車集團在中國均有合資企業,每家合資企業在中國擁有多座工廠,不僅有整車制造,還包括發動機等核心零部件的生產,部分企業在華還設有研發中心、設計中心等機構。
可以說,每一家傳統車企體量之大,加上汽車產業鏈之長,因此他們的裁員必將引發一系列的連鎖反應,甚至可能引發社會問題。
早在2023年11月在某行業論壇上,豐田汽車(中國)投資有限公司高級執行副總經理董長征就曾預言道:“合資公司(股份)是50對50,期待合資公司的失敗絕不是中國汽車工業應該看到的前景。”
當時這話引起了一些波瀾,但彼時已近年關,“我國超越日本成為第一大汽車出口國”、“中國汽車年產銷量有望雙雙站上3000萬輛臺階”,“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首次超過40%”等歷史性突破接連而來,因此董長征的發言沒有被進一步發酵,也沒有引發更廣泛的討論。
僅僅時隔半年,市場光景似乎正在應驗預言:有關合資車企裁員、停產的消息越來越頻繁。
合資車企正在經歷30多年歷史上未曾有過的至暗時刻。
這背后究竟發生了什么?市場數據揭開了答案的冰山一角:合資品牌的市場份額正在被自主品牌快速搶奪。
乘聯會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5月,主流合資品牌零售49萬輛,同比下降21%。其中,德系品牌零售市場份額為18.6%,同比下降2個百分點;日系品牌零售份額為14.8%,同比下降3.2個百分點;美系品牌市場零售份額達到6.7%,同比下降1.4個百分點。此消彼長之下,5月份自主品牌國內零售份額達到57.6%,同比增長7.3個百分點。
自主品牌攻城略地的利器無他,正是新能源汽車。
乘聯會數據顯示,5月新能源車市場零售80.4萬輛,同比增長38.5%,環比增長18.7%。5月新能源車國內零售滲透率47.0%,較去年同期33%的滲透率提升14個百分點,環比提升3.3個百分點。5月常規燃油車零售91萬輛,同比下降23%,環比增長6%;1-5月常規燃油車零售482萬輛,同比下降9%。
一組更直觀的對比是:5月份國內零售自主品牌中的新能源車滲透率為71.2%;而主流合資品牌中的新能源車滲透率僅為7.5%。
這組數據背后透著深深的寒氣:合資車企在新能源汽車上的布局之慢、市場對其新能源產品的接受度之低,慘不忍睹。
但諷刺的是,新能源汽車市場份額高歌猛進的同時,新車價格卻呈現持續下降的趨勢。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5月,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上漲0.3%,漲幅與上月相同。其中,新能源小汽車和燃油小汽車價格分別下降6.9%和5.2%,降幅均有擴大。
不難看出,新能源車價格降幅竟然比燃油車還高出1.7個百分點。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新能源汽車正在依賴低價去“卷”市場份額。
對于消費者而言,自然希望新車價格越低越好,能用更少的錢買到更新、更智能的新車,當然是好事;但對于大部分新能源車企,這就是在賠本賺吆喝,這顯然是不可持續的行為;對于行業而言,新車價格頻繁、持續的下調,將會連鎖引發二手車市場的價格體系錯亂、崩盤。
此外,大部分新勢力品牌仍處于靠融資輸血、靠“燒錢續命”的階段。價格戰之下,企業如果跟,就會賣得越多、虧得越多;不跟,就可能再也上不了岸。更可怕的是,如果企業資金鏈一旦斷裂,就會前功盡棄,比如年初的高合汽車。可以說,跟與不跟,他們都如履薄冰,似乎只能兩害相權取其輕了。
因此,裁員潮不僅波及合資車企,那些戰略有誤、銷量不及預期的新能源車企也在裁員。
例如在純電動首車MEGA上遭遇滑鐵盧的理想汽車,被傳裁員比例18%、人數超過5600人。就連特斯拉上海工廠也在今年4月傳出裁員超2000人。蔚來在2023年11月就進行了一波裁員。上汽旗下純電品牌智己也傳出“到期不續約”的變相裁員傳聞。
如果說合資車企因為新能源產品跟不上、燃油車產品更新換代慢、智能化水平低,導致失去市場話語權,而被迫裁員;那么,新能源汽車市場在高歌猛進發展的同時,也不停傳出裁員、虧損賣車的消息,這更加凸顯出了市場發展的失衡。
眼看情勢危急,車企負責人們也不再藏著掖著了。
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在“2024重慶論壇”上直言,“沒有錢賺、沒有效益,企業就不能生存”,當新能源汽車純電占比達到50%的時候,建議政府部門研究推動“油電同權”。
這一呼吁也引發了很多燃油車主的共鳴。他們認為,如果路上跑的車一半都是新能源汽車,但所有的養路費都由另一半的燃油車支付,這合理嗎?
但也有在這輪競爭中嘗到甜頭的車企負責人認為,“原材料價格降了,車企不降價才不道德”,還建議友商在價格戰中“跟不起就不要跟”。比亞迪集團品牌及公關處總經理李云飛也在上述重慶論壇中說道:“‘價格戰’就像我們圍在一起打牌,量力而為,有人把牌打出來了,你們跟就跟,不行就不跟,不要置氣,也不要掀桌子,一局不代表結束?!?/p>
但這個“牌桌論”也引來了長城汽車的直接反擊。在6月19日新一代哈弗 H6上市發布會上,長城汽車股份有限公司CGO(首席增長官)李瑞峰“隔空回應”道:汽車行業的市場競爭猶如一起上桌打牌,跟不上可以喊“過”。但如果桌牌上有人“出老千”,長城就要發出預警,站出來“敲桌子”甚至“掀桌子”。
吉利董事長李書福直言,簡單粗暴的價格戰損害產業健康發展。他認為無休止的內卷和簡單粗暴的價格戰會導致偷工減料、造假售假和不合規的無序競爭,對產業的健康發展造成損害。
不過,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則認為,“內卷”是良幣驅逐劣幣,是行業快速回歸良性競爭的最佳方式。
車企大打口水戰的背后,其實也是市場極度內卷的情況下,大家對話語權、定價權的明奪暗搶。
最后:
2020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年會上,由工業和信息化部指導、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組織全行業1000余名專家歷時一年半修訂編制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2.0》(以下簡稱“技術路線圖2.0”)正式發布。
“技術路線圖2.0”提出:至2035年,新能源汽車市場占比超過50%,燃料電池汽車保有量達到100萬輛左右,節能汽車全面實現混合動力化,汽車產業實現電動化轉型,商用車實現氫動力轉型。
2023年末,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原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在2023第十八屆中國汽車產業論壇表示:原來制定的2035年新能源汽車超過50%的目標,很可能在2025年最晚到2026年就會提前實現。
到2024年5月,乘聯會數據顯示當月新能源車國內零售滲透率已達到47.0%。
由此可見,新能源汽車發展速度比預期提前了至少十年,已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從現實發展來看,對國民經濟和就業保障有重要作用的合資車企步步后退,燃油車越賣越少、裁員越來越多,正經歷至暗時刻;新能源車企步步為營,但新車價格也越賣越低、大部分企業賠本賺吆喝、生死一線間。
極度內卷過后,如果造成多輸的局面,這恐怕更不是中國汽車工業應該看到的前景。所以,適度地控制新能源汽車規模過快擴張,讓整個中國汽車行業可持續、健康發展,才是真正的長期主義。
06-20
07-07
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