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周年之際敲定國產化,豐田和雷克薩斯這步棋走對了嗎?
導語網通社評論 早在2021年底,豐田章男就宣布了一個宏大的電動化轉型計劃:將投資350億美元用于電動汽車開發,2030年之前推出30款電動車,屆時新能源車的銷量將達到350萬輛/年。并且,旗下高端品牌雷克薩斯也將全面轉型為純電品牌。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豐田章男的這一計劃不但沒有任何落地的跡象,他本人也一直在油車和電車之間反復橫跳,讓人鬧不清到底是什么意思。
好在不久前,豐田宣布將在上海成立雷克薩斯純電動汽車及電池的研發·生產公司。此舉不禁讓人感嘆,豐田終于要動真格了。
當然,隨之而來的還有一連串的問號:
為什么不用已有的兩個母品牌合資公司去落地這一計劃,反而要大張旗鼓地新建工廠去生產并不好賣的高端純電動車?
為什么選擇落戶上海,而不是天津或者廣州?
新車要到2027年才能量產,次年就要面對新能源車購置稅減免政策終止的局面,會不會出現“開局就崩盤”的情況?
其實,新能源時代的到來讓很多過去躺著賺錢的外資品牌已經邁入2.0模式,降低自己的技術主導權和經營話語權,這被視為他們因時代變遷而積極求變的一種方式。
雷克薩斯落滬也是積極求變的真實寫照,不同的是他們的步伐更大,更加破釜沉舟。
在入華20周年之際才選擇國產,看上去似乎是因為轉型緩慢不得已而為之,但實際上,豐田這一戰略性決策的背后,其實是跨國品牌全球化身份的一場重構。
為什么是雷克薩斯:企業戰略的重構
豐田的350億轉型大計,為何用雷克薩斯打頭陣?如果用現階段的結果倒推的話,這個問題不難回答。
2021年上海車展,豐田面向全球首次揭幕了旗下全新純電動專屬系列“TOYOTA bZ”,吹響了向BEV領域攻堅的號角。按照原來的計劃,豐田將在2025年前在全球范圍銷售7款該系列的車型,其中中國市場會導入其中5款。
目前來看,這一計劃推進地并不順利。
一方面,已經上市的bZ3和bZ4X銷量并不高,根據國家金融監管總局上險量數據,2024年一汽豐田bZ3上險量為4.4萬輛,一汽豐田bZ4X和廣汽豐田鉑智4X的合計上險量僅為4923輛;另一方面,算上今年將會上市的bZ3C和鉑智3X,該系列也就落地4款車型,兩方面都沒有達到預期。
此外,目前豐田的銷量和利潤均來自燃油車,很難放開手腳全面向電動化轉型,畢竟作為一個全球化品牌,中國市場只是戰略版圖中的一部分,豐田品牌的戰略意圖還是要服務于全球。
所以,當下不宜對豐田品牌動大手術,最好的方式就是維持目前的狀態,繼續等待市場的進一步推演。
既然母品牌不宜大動干戈,那自然就只能動子品牌了。
公開數據顯示,作為豐田旗下的豪華品牌,雷克薩斯的市場體量相對較小。2024 年,雷克薩斯全球銷量為85.1萬輛,僅占豐田全年總銷量的7.9%;而在中國市場,其2024年銷量為18.2萬輛,占豐田全年177.6萬輛的10.2%。
較小的市場基盤使得雷克薩斯在轉型過程中的風險相對可控,如果將其作為豐田完全邁向電動化的先鋒,豐田可以在不動搖整體銷量和利潤根基的情況下放開步子,同時也可以在較小范圍內進行技術檢測和市場探索。
當然,前面所說的這些,表面上看是這么回事,但這只是其一,如果你細品,雷克薩斯的國產其實是豐田對于戰略布局的一次重構。
一方面,通過適應中國市場的競爭節奏,搶奪新能源市場份額,以點帶面輻射全球,重構豐田在全球的布局;另一方面,借助電動化轉型的契機,豐田可以逐漸擺脫對于合資公司的依賴,雷克薩斯上海工廠的作用與大眾(安徽)的成立有異曲同工之處。
為什么是上海:供應鏈體系的重構
作為全球汽車行業的總龍頭,豐田的“觸電”先于所有自主車企,早在1997年就推出了首款純電動車RAV4 EV和油電混動車普銳斯。但實際上,豐田一直以來布局的“電動化”,和我們當下討論的“電動化”,是有很大區別的。
數據顯示,2024年特斯拉全球銷量為178.9萬輛,比亞迪更是達到驚人的427.2萬輛。同期,豐田全球銷量雖然依舊高達1082.1萬輛,但純電動車的銷量僅14萬輛,插電式混動車銷量也僅15萬輛。如此懸殊的差距,清晰地表明豐田在電動化進程中已然逐漸掉隊。
由于豐田一直押注氫燃料和混動技術,所以在鋰電池技術研發和供應鏈布局上相對滯后,當市場主流轉向鋰電池時,其在鋰電池供應鏈的成熟度和規模上難以和當下的中國車企競爭。若想在市場轉型的進程中跟上進度,豐田亟需重構自身的供應鏈體系。
但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汽車供應鏈的龐大程度超乎想象,猶如一場跨越全球的產業大合奏。如果依靠現有的油車供應鏈體系轉型,意味著牽一發動全身,不但投入巨大,而且周期長,不確定性高。
所以最好的選擇就是,尋找新的供應商,建立新的供應鏈體系。這個新的體系,要遠離廣汽豐田所在的珠三角,以及一汽豐田所在的京津冀,這樣才不會對燃油車的供應鏈體系產生沖擊。這樣一來,長三角就是最合適的選擇。
在國家的政策引導和支持之下,無論是產業鏈、相關技術,還是人才儲備、用戶認知度等方面,中國都已經成為最適合發展新能源汽車的國家。上海作為中國的經濟中心,擁有雄厚的經濟基礎。近年來,其不斷加碼支持新能源車企發展,希望將上海打造成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高地。
特別是在特斯拉上海建廠時跑出了“中國速度”,以及獲得了上海臨港新片區的“五自由一便利”等優待后,對于想要在電動化轉型中盡快“補課”的豐田而言,中國上海無疑是最佳選擇。
不僅如此,按照豐田章男的設想,上海生產的雷克薩斯純電動車不會只供應中國市場,出口歐美市場定是題中應有之義。上海的臨港優勢,可以使得這里生產的產品快速運抵世界各地,從而達到“上海建廠、輻射全球”的重要戰略布局。
2027的機會:技術壁壘的重構
有觀點認為,雷克薩斯的國產車型到2027年才能實現量產,首個完整的銷售年份就要面臨購置稅減免政策終止的問題,錯失了前期依靠政策紅利培育市場和消費者的時機,很容易開盤即崩盤。
這種說法不無道理,2027-2028年的確是一個關鍵節點:一方面,新能源車將告別長期以來的政策傾斜,真正進入完全市場化競爭的時代,此時入場的新玩家相比“蔚小理米界”顯然要更吃虧;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視燃油車帶來的壓力,當下新能源滲透的持續下滑就是預警。
但是挑戰和機遇始終是并存的,雷克薩斯的機會在于兩點:固態電池能否上車,智駕能力會不會越級提升。
對于新能源汽車來說,冰箱、彩電、大沙發這類被視為“錦上添花”的配置,提升的空間已經很有限,續航里程和智能駕駛這類與車輛實際行駛體驗緊密相關的核心功能,才是未來競爭的關鍵。
目前,已經有超過十家整車和電池企業公開表示,將會于2026年-2027年讓固態電池量產并“上車”,這其中就有豐田。
2023年9月,豐田曾宣布在固態電池研發領域實現關鍵進展,預計2027年或2028年開始大規模生產,新電池充電速度將會是充電速度的1.5倍,充電10分鐘可行駛1200公里。2024年6月,在廣汽豐田科技開放日上,豐田固態電池將于2027年-2028年推出的消息再次引發業界關注。
相比鋰離子電池,固態電池擁有更高的能量密度、更快的充電時間,以及更安全等諸多核心優勢。因此在其大規模量產“上車”后,勢必改變當前新能源汽車的格局。
新技術上車,在形成規模效應以前,降本難度較大。因此我們判斷,豐田的固態電池將率先應用到上海生產的雷克薩斯純電動車上。畢竟雷克薩斯的定位更高,定價空間要比豐田品牌更大。而且在豐田設立雷克薩斯上海工廠的官宣信息中,也特意提到了該工廠將參與電池生產。
若雷克薩斯的國產純電動車能在2027年實現固態電池的搭載,其競爭力將得到質的提升,并在因固態電池“上車”而帶來的下一次革新中占據有利地位,打破豪華新能源市場的格局,實現對競爭對手的追趕甚至反超。
在智駕方面,豐田目前的產品雖然毫無優勢可言,但其早已完成布局。
2019年,豐田就已與小馬智行建立合作關系,共同推進研發面向移動出行服務的自動駕駛汽車,并已于當年在中國公開道路進行自動駕駛合作項目,采用雷克薩斯RX和小馬智行自動駕駛系統。
次年,豐田出資4.62億美元領投小馬智行新一輪融資,助其奠定全球最具價值自動駕駛公司地位。
2020-2022年期間,小馬智行證明了L4的實際可行性,開始將自動駕駛產品推向公眾。
2023-2025年,小馬智行的目標是進一步證明L4在大規模商業化應用中的潛力,規劃到2025年自動駕駛車隊規模突破千輛大關,并實現單車運營盈虧平衡,2026 年底,車隊規模將擴張至2000-3000臺。
根據網通社的實際體驗,目前小馬智行Robotaxi的智能駕駛的能力和水平,已經達到了多年前人們對于自動駕駛的暢想。從目前的發展態勢來看,其L4技術到2027年有較大可能實現大規模商業化。
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數據的持續積累,以及運營成本的進一步下降,屆時作為股東方的豐田會不會第一時間將小馬智行的L4技術直接拿來用,目前我們無從佐證,但從豐田章男的布局來看,這一定在他的選項里。
從全行業來看,隨著AI大模型在汽車領域的應用不斷深入,智能駕駛技術在近兩年呈現出持續爆發的發展態勢。到2027年,智能駕駛技術勢必將更加成熟,高階智能駕駛功能有望成為市場主流。
如果雷克薩斯能夠在2027年將小馬智行的先進智能駕駛技術應用到全新量產的純電車型上,其產品力在市場競爭中將達到全新高度。
綜合以上兩點,雷克薩斯國產電動車在2027年量產,看上去似乎有點晚,但卻是重構自身技術壁壘的好時機。
過往,雷克薩斯憑借進口身份、匠人精神、雙擎系統等元素,在消費者心中樹立了高端豪華形象。但在電動化浪潮下,消費者更加關注產品的科技屬性、智能化水平等,傳統的品牌優勢消失殆盡。
在2027-2028這個關鍵節點,雷克薩斯可以通過全新的產品和技術,建立全新的技術壁壘,重塑品牌在電動化領域的價值內涵,建立打破消費者對其傳統燃油車的固有認知,從而讓品牌在電動化賽道上找到新的價值支點。
寫在最后
在入華20周年之際落滬,無論對于對雷克薩斯還是豐田,都如同煥發了又一次青春。
對雷克薩斯而言,國產化既能大幅降低生產成本,讓產品質價比直接 “拉滿”,又能緊密貼合中國市場,依托中國友好的政策、完備的產業鏈以及豐富的技術人才資源,突破其長久以來的二線豪華瓶頸。
對豐田來說,雷克薩斯在中國的國產化和電動化轉型,是其全球電動化戰略的關鍵 “拼圖”。雷克薩斯在中國先行先試,可以為豐田積累寶貴的電動化轉型經驗,從而為日后豐田品牌在中國以及全球全面電動化轉型提供實用的“攻略”。
豐田和雷克薩斯的這一步棋,雖然等了20年,卻極其精妙。
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