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藍的優勢在于依托吉利體系與換電生態伙伴們共同構建換電生態圈,在各個城市布局換電站給用戶提供更好服務。
導語2022廣州車展期間,網通社邀請了睿藍汽車銷售公司副總經理陳高旭進行專訪。在采訪中陳高旭表示,睿藍最大優勢在于擁有完整換電生態,睿藍牽頭聯動整個吉利換電生態,涵蓋了換電技術研發、換電車制造、換電站運營、出行服務、電池資產管理等模塊,形成了換電生態閉環。
網通社:請您介紹一下睿藍汽車展臺有什么新品。
陳高旭:本次年末廣州車展,我們給廣大用戶和媒體老師們帶來一款大七座SUV——睿藍9,這款車在12月17號的時候通過9小時的直播上市發布。這款睿藍9誕生于GBRC水晶架構,支持換電、直流快充及7kW和2kW慢充,幾乎覆蓋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用車場景。
睿藍9還搭載獨有超級熱泵技術,可以在零下30°到零下43°溫度內工作且適應性更強,相較傳統PTC能夠有效提升30%冬季低溫續航。另外,還有一款重磅產品——睿藍7,是我們即將在明年上半年推向市場的一款A級換電SUV,它與睿藍9相比外觀更加個性且定位也比較年輕化,搭載智能配置也更多。
網通社:到今年年底,延續了13年之久的國家新能源汽車財政補貼政策就要正式退出歷史舞臺了。在國補結束后,睿藍如何應對接下來的市場變化?
陳高旭:我們睿藍提倡“輕出行”模式,也就是輕松購車、輕松享受,輕松購車說的是車電分離購車模式。用戶在初始購車時只需要購買車身部分,不用承擔幾萬塊電池成本,這樣也就不擔心二手車電池衰減殘值率問題。所以,即使在國補結束情況下我們車型依然擁有較強的價格競爭優勢。
睿藍前幾天發布了一個公告,除了睿藍9外其他車型在明年根據市場情況和成本情況有相應價格提升。2022年,無論是新冠疫情影響還是原材料價格上漲、芯片短缺,車企受到的壓力非常大,其他的友商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價,其實睿藍在今年是基本沒有提價的。
明年不只是睿藍,包括其他友商基本都發布了漲價的公告來彌補不同程度經濟壓力。對于2023年新能源汽車市場我們還是持一個樂觀的態度,因為新能源車已經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也就是市場化階段,大家更關注的是產品力和創新力的提升,補貼的因素其實是在不斷下降的。
站在主機廠角度來說,我們需要做的是繼續堅持把企業的重心,放在產品研發和技術創新上用一分鐘快速換電技術和可充可換新能源汽車產品來解決用戶補能焦慮,為他們帶來便捷的出行體驗。
網通社:睿藍是如何構建換電生態的?
陳高旭:睿藍最大優勢在于擁有完整換電生態。我們牽頭聯動整個吉利換電生態,涵蓋了換電技術研發、換電車制造、換電站運營、出行服務、電池資產管理等模塊,形成了換電生態閉環。到今年11月,睿藍汽車在成立不到1年時間內銷量就已經達到4.4萬余臺,預計今年全年會超過5萬臺。我們也在與用戶、合作伙伴溝通過程當中了解到大家對睿藍換電生態是非常認可的,銷量數據也證明這一點。
網通社:近期睿藍9正式上市。請問這款車定位是什么?對于睿藍有哪些重要意義?
陳高旭:睿藍9是睿藍汽車成立以來首款正標車型,也是第一款正式面對私人用戶端的SUV產品,更好地踐行睿藍汽車的核心價值觀,將換電理念和換電生態普及到廣大的老百姓手里和心里,對于換電有更多的認識和認可。另外,睿藍旗下也已經推出可以換電的轎車和MPV,睿藍9則是首款換電SUV車型,這樣就彌補了SUV車型的空缺,初步形成了SUV、MPV、轎車市場全覆蓋的產品矩陣。
網通社:新能源賽道涌現了各種不同的技術方向。從整個補能的行業格局看,換電和充電誰會成為主流?
陳高旭:其實我們一直將2022年稱為換電元年。因為大家發現除了充電之外,換電還可以給大家提供更高效選擇。對于私人端和運營端用戶來說換電是更加快速的補能方式,通過換電可以達到類似加油體驗。拿睿藍換電技術為例,整個機械換電過程大約1分鐘時長約3~5分鐘,對于充電有效率上優勢。
像我們合作的易易喚能換電站在每次換電過程當中都會給電池進行檢測,對電池安全性有極大保障。并且,易易喚能的換電站還采用電池智能管理系統,它通過冷卻液循環的方式保證電池在充電過程中一直處于安全溫度區間,充電機則通過系統動態調節充電效率來實現電池高效充電。
在電網端,換電站與電網的交互是穩定可控的,充電站與電網的交互是隨機波動的,大規模隨機波動功率對電網可造成較為嚴重的損傷,所以說換電站對國家電網的沖擊相對較小,而且換電站可以根據波峰波谷合理分配充電時間,提升對國家能源的利用率。
另外,車電分離的商業模式還可以提高二手車殘值率。因為整車與電池是完全獨立的兩個部分,用戶不用承擔電池折舊的成本,可以極大提升二手車交易的殘值,此外,換電的模式還有一個優勢,就是電池的“可充可換可升級”。睿藍推出的膠囊電池,在相同的容積可以給用戶提供300-700公里電池包的選擇。比如在市區里短途通勤可以選擇300公里的電池,如果有相應遠途出行的需求時,可以升級到700公里,對應不同的換電套餐,對于用戶來說可以靈活地適應不同出行場景下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