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商苦賬期久矣,車市苦價格戰久矣,車企苦內卷久矣,這一輪整治,是中國汽車良性競爭的開始,還是大淘汰的序幕?
導語網通社觀察 6月10晚間起,汽車圈開啟了“供應商賬期不超60天”的承諾競賽,在一汽、東風、廣汽和賽力斯四家車企最早發出聲明之后,吉利、長安、奇瑞和比亞迪連夜跟進。第二天一大早,小鵬汽車發出了新勢力第一聲。11日下午,隨著江淮汽車終于發聲,國內17家主流車企的承諾已經全部“收齊”。
綜合車企公告,統一承諾為“將供應商支付賬期統一至60天內”,出發點為踐行企業社會責任,保障中小企業資金高效流轉,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促進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
這波車企承諾為何來得如此突然?
有一份文件至關重要。
《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是經2024年10月18日國務院第43次常務會議修訂通過,2025年3月17日公布,自2025年6月1日起施行。
條例第九條明確規定:大型企業從中小企業采購貨物、工程、服務,應當自貨物、工程、服務交付之日起60日內支付款項;合同另有約定的,從其約定,但應當按照行業規范、交易習慣合理約定付款期限并及時支付款項,不得約定以收到第三方付款作為向中小企業支付款項的條件或者按照第三方付款進度比例支付中小企業款項。
6月10日、11日主流車企均表態承諾“60天內支付供應商貨款”,可以視作對條例第九條的積極響應。
但實際上,仔細閱讀條例不難發現,第十一條中還要求:不得強制中小企業接受商業匯票、應收賬款電子憑證等非現金支付方式,不得利用商業匯票、應收賬款電子憑證等非現金支付方式變相延長付款期限。
對此,只有北汽和上汽在聲明中給予明確承諾:全面取消或不采用商業承兌匯票等增加供應商資金壓力的不合理結算方式。
車企爭先恐后發聲承諾,看似積極響應國家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促進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決策部署,但從事后產業鏈各界的反應來看,對于能否在“60天內收款”,都不報太大希望。
無論是零部件供應商、公關代理公司還是汽車媒體,都不太相信車企們的承諾能夠利利索索、痛痛快快的兌現,從過往(吃虧)經驗上看,車企們有足夠的空間來施展各種“騷操作”。
有業內人士就表示,僅“驗收”環節,品牌方就有足夠的操作空間來“折騰”。比如,單據有問題,打回去重新弄;審批流程繁瑣,只能一催再催……一來二去光是“驗收”就過去了四五個月。
更嚴重的問題是,只有北汽和上汽敢于明確提出“取消商業承兌匯票”。
對于車企的供應商來說,“60天不是問題,只要能回款,90天也行啊”,但更深層的問題是收到的不是現金結款,而是商業承兌匯票。
也就是說,有的車企60天內是付款了,但也許付的是一張6個月(商業承兌匯票兌付的最高期限)才能兌付的商業承兌匯票,供應商要想早拿回款,要么自己出利息,要么就等6個月。
還有的車企可以利用供應鏈金融平臺,將資金壓力轉移到供應商身上。
據《第一財經》從多家比亞迪供應商處獲悉,比亞迪向供應商推廣的金融信息平臺是迪鏈,以迪鏈憑證向供應商進行結算,通常兌付周期為6個月。由于迪鏈憑證不能直接在二級供應商之間流通,只能等到到期拿款,相當于延長了回款周期。此外,很多車企都有類似的供應商金融平臺,比如長城汽車的長城鏈、東風的東信、北汽福田的福金通、奇瑞的寶象等等。
因此,有業內人士預測,“60天支付賬期”其實對比亞迪、吉利、長城等應付賬款多、賬期周期長,供應鏈金融占比高的車企,并不會有實質影響,但對于原本資金鏈緊張、融資難的車企來說,是“致命”的。
根據中信證券的一份測算,各車企的應付賬款及票據+其他應付款的周轉天數普遍在150天以上,比如,長城汽車為151天、比亞迪為185天,而賽力斯、長安汽車和吉利汽車均在192天左右。
因此,從歷史上看60天內付款很難兌現。
這波主流車企爭先恐后發聲,更像是對國家機關、主管部門要求的積極表態,但對于全產業鏈來說,更需要的是車企如何兌現承諾的信心,而不是在合同上玩文字游戲或者開承兌匯票。
有軟件供應商就提出建議,希望各廠家能針對供應商賬期60天給出細則,他十分關心:收貨是三方庫計算還是入廠計算?賬期是收獲計算還是開票計算?支付方式是現匯還是承兌匯票?歷史上超過60天賬期的應付款能否一次結清?
他所關心的,正式是供應商普遍所擔心的。
“60天付款”承諾來勢洶洶,或許為汽車行業更深層次的“反內卷”拉開帷幕。
5月31日,中汽協發布《關于維護公平競爭秩序促進行業健康發展的倡議》。
中汽協指出,一段時間以來,行業盈利水平下降,以無序“價格戰”為主要表現形式的“內卷式”競爭,是行業效益下降的重要因素。無序“價格戰”加劇惡性競爭,將進一步擠壓企業利潤空間,進而影響產品質量和售后服務保障。
就在6月上旬,消息稱工信部、市場監管總局以及發改委約談多家車企的負責人,主要內容就是整治汽車市場無序價格戰,據稱會議現場火藥味十足。
中國車企反內卷,已經到了不得不整治的時候。
此次17家主要車企集體承諾“60天支付賬款”,更被視作更大力度整治內卷的第一槍。
供應商苦賬期久矣,車市苦價格戰久矣,車企苦內卷久矣,這一輪整治,是中國汽車良性競爭的開始,還是大淘汰的序幕,恐怕后者的可能性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