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解決真實痛點的技術路線,終將在用戶選擇中褪去光環。
導語成都車展的煙火氣中,新能源汽車的競爭焦點悄然轉向。當120個品牌在22萬平展館里角逐時,增程與插混成為用戶出行的分水嶺。而smart選擇以EHD超級電混技術強勢入局,高調喊出“每一程,比增程更成”,其背后是一場關于技術路線的深層較量——混動市場的游戲規則正在被改寫。
增程式技術憑借理想、問界等品牌的推動成為市場寵兒,但用戶實際體驗卻暴露其本質缺陷。增程車是“滿電一條龍,虧電一條蟲”,smart品牌全球公司CTO羊軍一針見血指出其致命短板:低溫環境動力腰斬、虧電油耗飆升、噪音失控,甚至反向加重續航焦慮。部分車企試圖通過增大電池容量緩解矛盾,卻陷入“續航自由”與“車身負重”的死循環。
面對行業迷局,smart團隊在技術路線選擇上經歷了激烈博弈?!傲㈨棔r我們反復討論,最終選擇超級電混”,smart的抉擇背后是對用戶本質需求的洞察——真正的混動技術應當破解“長途續航”與“日常經濟性”的二元對立,而非制造新痛點。這種認知促使smart放棄看似火熱的增程式賽道,轉而押注更具技術縱深的超級電混方案。
EHD超級電混技術的底氣源于對核心硬件的極致突破。47.26%的發動機熱效率堪稱行業里程碑——要知道,熱效率突破40%已屬艱難,而每提升0.1%都需要技術上的指數級跨越。這一數據不僅碾壓行業平均水平,更超越比亞迪第五代DM技術(46.06%),重新定義了混動能效基準。
但硬件突破只是基礎,真正的顛覆在于全場景體驗的重構。當3DHT三擋變速器與無感換擋系統協同工作,車輛在80km/h時速下車內噪音僅59分貝,徹底改寫用戶對混動車型“頓挫吵”的固有認知;零下30℃嚴寒環境下,增程車型動力大幅衰減,EHD超級電混技術即便低電量也動力充沛,直擊增程式冬季性能折損的軟肋。“EHD就是超級增程——增程能做到的我們更好,增程做不到的我們實現”,羊軍的自信源于技術參數的全面碾壓。
奔馳基因的注入更讓這場技術革命具備豪華底色。特邀奔馳底盤專家進行的本土化調校,使車輛在虧電狀態下依然保持“超穩、超順、超靜”的SSS級體驗,將傳統豪華品牌在駕乘質感上的優勢轉化為技術標配。
技術優勢的價值最終要回歸用戶真實場景。smart中國營銷公司CEO易寒提出的“5+2+7”黃金模型,成為破解混動困局的關鍵密鑰。
“5”代表每周5個工作日的日常通勤,252km純電續航已可覆蓋單周通勤,并且成本僅為燃油車1/5;
“2”則代表著2天的周末假期,強動力雙備份設計保障全家出游爬坡不衰減;
“7”則是“五一”、“十一”、“春節”等長假黃金周,1615km綜合續航+高原實測饋電油耗5.3L,終結長假遠程的充電焦慮。
該模型的精妙之處在于直擊增程用戶“充電依賴癥”的痛點?!癊HD讓用戶擺脫‘去哪充電’的糾結”,易寒的總結道出技術革新本質。在吐魯番45℃高溫實測中,連續8次零百加速無衰減的表現,以及海拔3200米高原僅3-4%的動力衰減值,而傳統渦輪增壓燃油車,在海拔3000米以上,動力衰減超10%,印證了技術對全場景的掌控力。
smart的入局正在觸發混動市場的鏈式反應。當47.26%熱效率發動機與3DHT變速箱的組合打破性能、能耗、成本的“不可能三角”,傳統混動車型的技術妥協邏輯被徹底顛覆。而奔馳調校背書的SSS級體驗,更將“靜謐平順”從豪華品牌的溢價標簽轉變為技術普惠。
市場策略的部署同樣彰顯野心?!爸袣W雙核”戰略下,中國成為EHD技術的首發戰場,借由精靈#5 EHD車型拓展主流用戶基盤;海外市場則通過純電車型建立認知后逐步導入混動技術。明年的兩款偶數序列新車規劃進一步暴露布局意圖——CMO張明霞明確表示“EHD將開拓全新細分市場”,這種多技術路線并行的策略,本質上是對用戶場景的精細化切割。
從2019年純電轉型到雙技術路線并行,smart的進化軌跡揭示新能源競爭的本質變遷:行業已從電動化普及的1.0時代,進入場景化精耕的2.0時代。當EHD技術以1615km續航擊穿里程焦慮,用奔馳基因重塑駕乘標準,其真正顛覆的是混動技術的價值坐標系——無法解決真實痛點的技術路線,終將在用戶選擇中褪去光環。
羊軍那句“每一程,比增程更成”,此刻聽來既是技術宣言,也是市場洗牌的預言。這場由超級電混引發的技術地震,才剛剛拉開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