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燃”是消費者選車的顧慮,但不是全部。
導語網通社觀察 從燃油車到新能源車,安全標準發生改變,特別是增加關于動力電池的安全。
不久前,廣汽豐田鉑智3X用戶發布會上,廠家宣布直接承擔電車自燃責任;上汽名爵針對全新MG4直接承諾"自燃就賠一輛新車";今年6月,新款別克E5在上市提出為期一年的“零自燃承諾”;去年,上汽MG與榮威就曾推出“超級安芯承諾”服務。
在發布新能源車的新產品時,車企不只是強調針刺、浸水、碰撞等測試結果,已經開始增加新承諾:為自燃買單。
這種將電池安全直接與商業承諾掛鉤的做法,究竟是營銷噱頭還是行業趨勢?當車企主動為消費者最擔心的自燃風險"兜底",市場會買單嗎?這場圍繞電池安全的商業博弈背后,折射出新能源車市怎樣的競爭邏輯。
消費者會為“承諾”買單嗎?
廣汽豐田鉑智3X、全新MG4的"自燃賠新車"承諾,絕非一時心血來潮的商業決策。
新能源車月度滲透率已突破50%,電池安全已成為消費者決策的關鍵考量。新能源汽車市場的角逐更加激烈,價格戰之下,汽車質量安全問題被反復拿到臺面上來講。
“自燃就賠新車”,無疑是為了消除消費者對電池安全的顧慮。
然而,細究這些承諾的細則,這樣的承諾早已設定好了條條框框,寫進了小字兒備注里。
為消費者“兜底”的背后,多數品牌給出一系列的不同限制條件。諸如限時權益設定、限定首任車主、全程保養與維修在官方指定渠道內完成、年行駛里程限制、政策更新調整等等。
這些限制條件,一方面減少受保障產品的數量,另一方面保證其使用方式采用官方的維修保養。這樣一來,車企賠償的風險就大大降低,賠償的范圍更加可控。
不可否認,車企能夠率先喊出這樣的承諾,勢必基于對自身技術的肯定,畢竟賠付一輛新車的成本是板上釘釘的。如果車企的技術不能保障,即便開始贏得了銷量,后續仍將面對不菲的成本,可能嚴重虧本。
但消費者真的會為這些承諾買單嗎?
以榮威、MG品牌為例,在去年7月推出“超級安芯”承諾后,榮威月銷量重回萬輛以上,MG銷量也逐月攀升,到去年12月銷量破萬。
另外,全新MG4推出前后的市場反饋,也有極大反差。官方數據顯示,全新MG4自8月5日自預售開始,24小時訂單量破1.1萬臺,24天內累計訂單突破4.5萬臺。新車上險量數據顯示,MG4 EV在今年上半年的累計上險量僅431輛。
當然,一個品牌的銷量提升是多方面的,比如產品設計、品牌建設、營銷渠道等等?!盀殡娷囎匀级档住钡呐e措,讓消費者多了一份信賴。
同樣的配置下,消費者自然傾向有保障的產品。
當個別車企推出激進質保政策時,業內難免質疑這是否僅為營銷手段。但縱觀產業鏈上下游動作,這種"安全兜底"思維正顯現出成為行業趨勢的跡象。
早在2024年8月,寧德時代推出"寧家服務",其中就包含電池終身質保選項,雖然采取付費模式,但標志著電池廠商開始直接參與后市場保障。前面提到的上汽、廣汽等傳統大廠紛紛喊出“自燃賠新車”的口號讓消費者信任。另外,比亞迪、蔚來、極氪等新能源領軍企業,都在不同程度上強化了電池質保承諾。
不過,行業觀察人士指出,真正推動"自燃賠新車"從營銷亮點變為基礎服務的,可能需要頭部企業的集體行動。就像當年智能手機行業從"碎屏險"到普遍提供意外保障的演變過程。 目前特斯拉在中國的質保政策仍相對保守,或許當比亞迪、特斯拉等標桿企業將高標準質保納入產品基礎服務時,市場才會真正認可這類承諾的含金量。
不同品牌在質保策略上呈現差異化路徑,或“三電終身質?!薄⒒颉半娦窘K身保修”、或“關鍵零部件質保”。這些電池質保政策通過極致條款,并與服務體系深度綁定。
網通社研究院院長何侖對此評價道:“我期待以大眾為首的合資企業,還有那些有擔當、有積累、有實力的自主品牌車企,能夠跟上來,與廣汽豐田、榮威和MG一道,在這個被遙遙領先、嘴炮震天、偷工減料、粗制濫造、售后坑爹和不負責任搞得烏煙瘴氣的市場上,在這個無底線瘋狂內卷的市場上,樹立起一道不容繞過的車輛安全、質量、可靠性、耐久性、售后服務和車企責任的價值標桿?!?/p>
今年4月,工信部發布《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將于2026年7月1日起開始實施。新標準主要修訂了熱擴散測試的技術要求,由“著火、爆炸前5分鐘提供熱事件報警信號”修訂為“不起火、不爆炸(仍需報警),煙氣不對乘員造成傷害”。
此外,全國汽車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正在起草《電動汽車火災事故調查規范》,擬對調查程序、證據保全、責任認定等做出詳細規定。
這也意味著在新能源汽車的“自燃”問題上,消費者有了更好的保障,車企或將承擔更多的責任。
無論多么動人的質保承諾,又抑或是相關政策的制定完善,終究是事后補償機制,真正消除消費者焦慮還要靠技術進步。
當前,動力電池技術已進入迭代關鍵期,固態電池被普遍視為下一個技術突破點。其采用固態電解質替代易燃電解液,理論上可將熱失控風險降至零。
目前,上汽清陶、蜂巢能源、衛藍新能源均研發推出半固態電池,并分別配套應用車型中。全固態電池的商業化進程也在加速,長安、東風、比亞迪、奇瑞、廣汽等均宣布將在2026-2028年期間裝車驗證并逐步量產。一旦這類技術成熟,"自燃賠新車"這類承諾很可能從營銷亮點退場,就像燃油車時代鮮有車企會特別強調"發動機不爆炸"一樣。
在技術過渡期,車企面臨"證明安全"的溝通挑戰。過度強調質保承諾可能適得其反,引發"此地無銀三百兩"的質疑。
無論是電池供應商的選擇,還是新車發布會上的相關研發測試的介紹,車企從來不缺乏對電池技術和測試的說明介紹。
消費者最終認可的還是實實在在的技術實力,是全方位的產品,而非單純的商業承諾。
更何況,電池安全問題是新能源車行業的問題,絕不是單個企業的問題。短期內,車企要想在汽車市場贏得更多的市場,還需要更多差異化。
當"續航焦慮"逐步讓位于"安全焦慮",車企們不得不用更直接的方式回應消費者關切。但長遠來看,任何質保承諾都只是技術自信的貨幣化表達,真正的市場信任必然建立在持續的技術進步之上。
或許不久的將來,當固態電池等技術取得突破,"自燃賠新車"這類承諾會像燃油車的"發動機保修"一樣,從營銷亮點回歸服務本真。在那之前,這場關于電池安全的商業博弈還將繼續,而最終的投票權,始終掌握在消費者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