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滿電-新能源汽車>董明珠“一波三折”的造車夢 何時成真
俗話說得好:“光說不練假把式,光練不說傻把式。”董明珠的造車之路是否就地“腰斬”了?;蛟S并不見得,董明珠是誰,中國制造業一姐、出了名的鐵娘子,怎么可能光說不練。雖然格力方面否認了入股一汽夏利的傳聞,卻不能排除董明珠個人入股一汽夏利的可能性,畢竟之前還有她以個人身份投資銀隆這個前車之鑒不是么?
導語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去年11月份在出席“2016中國品牌論壇”時曾說過“格力還要做新能源汽車,一定要做,而且要做到世界最好。”前幾日,董明珠入股天津一汽的傳聞更是被炒的熱火朝天。不過9月18日晚,格力電器發布澄清公告稱,公司及公司高管團隊從未就入股事宜與天津一汽夏利進行過磋商,公司及公司高管團隊及其工作人員也未前往并入駐天津一汽夏利,未就入股事宜與天津一汽夏利達成過任何一致意見。
俗話說得好:“光說不練假把式,光練不說傻把式。”董明珠的造車之路是否就地“腰斬”了。或許并不見得,董明珠是誰,中國制造業一姐、出了名的鐵娘子,怎么可能光說不練。雖然格力方面否認了入股一汽夏利的傳聞,卻不能排除董明珠個人入股一汽夏利的可能性,畢竟之前還有她以個人身份投資銀隆這個前車之鑒不是么?
順勢而為的造車之路
20年的時間, 格力的業績從2千萬做到1千億,銷售從2萬臺做到4千萬臺,這其中與被稱為商界鐵娘子的董明珠密不可分。董明珠,36歲進入商海開始做格力業務員,在進入格力的第3年她個人業績做到1600萬,占整個公司的1/8;1993年,進入格力的第4年個人業績做到3650萬,被稱為銷售女王,僅僅是個人提成收入就達到一百幾十萬(九幾年的一百多萬約等于現在的幾千萬)。
之后董明珠進入格力管理層,全票當選格力經營部部長。在董明珠的帶領下,也就是她進入格力的第7年,格力登上中國空調第一的寶座,掀開了聞名商界的格力傳奇;隨后,董明珠又開始進軍手機行業,創造了與雷軍豪賭十個億的傳奇;后來,董明珠又加入了造車大軍,并在汽車產業布局上頻頻傳出消息。
為什么董明珠如此熱衷于造車呢?當前空調行業已經進入平穩發展期,并且格力在中國家用空調的市場份額占比已經達到了37%-38%,接近40%,坐穩了龍頭位置,所以如果想進一步擴充市場份額的話已經不太現實。因此必須未雨綢繆,尋找新的增長點。從冰箱、洗衣機、手機看,這些產業的競爭格局已經基本穩定,格力的機會不多,反觀新能源汽車,前景無疑是巨大的。
孫子說:“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于千仞之山者,勢也”。董明珠作為一個成功的企業家熟諳時局走勢,當下中國一年汽車銷量3000萬輛,全球一年汽車銷量約一億輛,并且就目前個別國家啟動燃油車禁售時間表的形勢來看,未來的大趨勢必將是燃油車向新能源汽車轉型。如果一輛新能源汽車算10萬-20萬元,電池成本下降,再加上國家政策的支持,新能源汽車的市場潛力是相當驚人的。面對這樣一個幾十萬億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做為正在幫格力尋找全新支柱產業的董明珠怎么可能不動心。
萬事俱備只待時機
從2015年開始,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就進入了爆發期,幾乎每月都在增長,而進入2017年后簡直就是“井噴式”的增長。當前中國汽車行業年銷量已經突破2800萬輛,并連續八年位居世界第一,尤其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中國已成為最大的生產和銷售市場。這也促使了越來越多的企業將目光放在了新能源汽車上。
雖然,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在我國已經基本鋪就了一張宏偉藍圖,但是其電池壽命和續航時間卻也是一個橫在發展路上的絆腳石。2016年年底,董明珠以個人名義投資約10億元,取得了珠海銀隆約7.46%的股權。對此,董明珠表示,收購珠海銀隆股份是因為看中了這家公司先進的鈦酸鋰電池技術。
在董明珠眼里,儲能是未來制造業非常有價值的一個方向。對于電力驅動的新能源汽車而言,電池組模塊的儲能水平與其續航能力直接掛鉤。說白了電池儲能能力低,夸張的說充一次電跑2公里的話,要這樣的新能源汽車意義不大,而且家電產業鏈中也缺乏儲能這一環。因此,儲能是格力未來所追求的一個方向。
在董明珠看來銀隆新能源是她進入造車產業所持有的一柄“利器”。銀隆新能源,是一家儲能技術非常成熟的企業,并且它還掌握著全球領跑先鋒核心技術—鈦酸鋰電池技術。在此基礎上,銀隆新能源有能力打造出一條掌握核心科技、自主知識產權集合電池材料、電池、動力總成、儲能、充電設備、新能源汽車在內的新能源閉合式循環產業鏈。
不過從目前來看,董明珠如果要讓她的“造車大計”向前邁進一大步,就必須要克服珠海銀隆在整車制造經驗上與汽車生產線薄弱與不夠完善這個前提。而克服這個問題最好的辦法可能就是找一個擁有完整流水線且經驗豐富的企業來實施最終的落地,也就是傳統意義上的“代工”。這才有了沸沸揚揚的董明珠+天津一汽的傳聞。
為什么是天津一汽?
聽到夏利的名字,很多年輕的朋友可能最先想到的是老氣、過時、沒面子。但實際上,它已經有了三十一年的歷史,曾經擁有過相當輝煌的過去,從1986年到2003年,夏利銷量曾連續18年蟬聯中國汽車市場冠軍。2002年,一汽集團從天汽集團那購得夏利公司50%的股份,夏利開始轉入一汽旗下,一汽夏利由此得名。
但近十年來,一汽夏利始終沒能抓住中國汽車行業的發展步調,公司更是連年虧損。數據顯示,一汽夏利2013年和2014年分別虧損4.79億元和16.59億元,2015年其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則為-11.82億元,而2016年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為-16.76億元,同比下降41.86%。2017年上半年,一汽夏利營收6.23億元,同比下降37.9%,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虧損8.68億元。
產品更新慢,過度消費的口碑,垂死掙扎的現狀,成為當下夏利最真實的寫照,不禁讓人聯想到廉頗老矣、英雄遲暮。此前,一汽夏利董事總經理田聰明曾表示:“一汽夏利一直在積極自救,但外援也是必不可少。”對于身陷囹圄且翻盤無望的一汽夏利來說,外力的介入或許成為其翻盤的最大希望。
假若董明珠能入股天津一汽,一方面是資金的介入,另一方面是新思想的代入都可能會使一汽夏利重新煥發“第二春”。例如,董明珠看中的珠海銀隆在鈦酸鋰材料、電池生產和儲能系統方面所具備的突出的優勢,對于電動車來說幾乎就等同于“核心科技”。而對于產品力落后太多的天津一汽,轉戰新能源汽車或將是重新打開中國市場的一個新的契機。
而針對之前我們講的,珠海銀隆在造車領域缺乏經驗的問題,也能夠由天津一汽多年來積累的經驗所彌補。對于董明珠來說,如果能將一汽夏利和珠海銀隆的優質資源重新匹配的話,夏利或許能成為相當好的選擇。
結語:近幾年,格力電器通過向上下游延伸,從電機、模具、智能裝備到汽車空調,再到新能源系統,可以說已經具備了涉足汽車產業的一定條件。但是,此次格力公開否認入股天津一汽的事件,卻讓董明珠、格力電器與一汽夏利的關系變得愈加的撲朔迷離。不過,這對于一個問心無愧一定要追求一個人生價值的董明珠來說,可能并不算一個不能跨越的難題,畢竟造車才是最終的目的。
單從董明珠做事強勢且“穩、準、狠”的霸道作風來看,未來是否再次以個人名義投資,還是很值得推敲的。而面對如此“一波三折”的造車之路,綜合來看董明珠或許已經做到萬事俱備,只是在等待一個合適的時機到來而已。(圖/文 網通社 王文姣)
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