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29 07:00:01加關注
權威加持,口碑發酵,讓NOTE e-POWER在日本銷量高達50萬,這些都足以驗證e-POWER對消費者的吸引力。
導語2020年,新能源汽車全球銷量達到307萬臺,僅我國就貢獻了將近一半份額。
貌似我國消費者站在時代浪潮前沿,像鐘愛最新款蘋果機一樣為最新科技買單,只為了使用感受的升級迭代。
但是,汽車這種大宗消耗品不同于手機,普通家庭在選購時往往不會那么任性,新能源汽車能在國內打開銷路,背后離不開國家政策這只大手。
眾所周知,中國在2020年已經向世界做出承諾,“2030年前達到碳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減低碳排放量,幾乎意味著降低發展速度,但面對生態環保這一全球議題,我國還是毅然擔負起大國責任。
但是,國家似乎不想為了雙碳目標犧牲發展速度,而是選擇以此倒逼能源系統快速轉型,減少化石能源的消耗,快速建立起一條綠色、低碳、生態的發展道路。
為此,全國上下、各行各業都涉及其中,而碳排放大戶——汽車行業,必定成為重點改革對象。
“雙碳”目標下的汽車轉型路
即便是越來越嚴苛的汽車排放標準,也已經滿足不了形勢的要求,國家需要從根源上解決汽車排放問題,只能從能源方面下手,讓新能源汽車取代傳統的燃油車是根本。
2020年五月,全國共出臺35項新能源汽車相關政策,內容涉及促進汽車消費,新能源汽車補貼、發展規劃、智能汽車等。天津、廣州等十個城市又大手一揮,直接給新能源汽車發放補貼,數額從兩千到兩萬元不等。
除了真金白銀的補貼,部分城市也在牌照這一關卡給新能源車型一路放行,以廣州為例,普通車牌一牌難求,但是節能車牌中簽率從19年的不足7%攀升至如今的80%以上,基本兩次搖號就能把車牌抱回家。節能牌的寬松政策背后是國家推廣節能車型的決心,也是推動我國汽車產業轉型,實現低碳目標的具體舉措。
因為政策扶持、前景廣闊,在新能源這條賽道上,短時間內已經擠滿了競賽選手。一度占據國人目光的純電動汽車就是代表選手之一。從長遠的角度來看,這一方向的確大有可為,只是目前看來,續航問題、充電樁問題,讓汽車考慮了環保,卻丟了便利,這直接導致九成新的純電動汽車在二手車市場價格直接腰斬,證明了大眾對此仍持保留態度。而各種類型的混動車型,因為產品體驗好受到了消費者青睞,但是暴露出的,諸如價格、油耗、動力等問題也不容小覷。
總之,在日系、歐系和國產車中,都出現了幾位表現不俗的新能源選手,可遺憾的是,始終沒有一位稱得上“驚艷”。直到9月29日,東風日產e-POWER首款車型在天津車展的亮相,依托油發電、電驅動的全新融合技術,似乎給出了符合時代和形勢要求的最佳答案。
東風日產e-POWER中國首款車型正式亮相
值得一提的是,這款亮相不久的e-POWER 首款車,已經以閃電之姿正式進入廣州節能車搖號目錄,享專屬節能車指標,而且官方消息透露,新車的專屬電驅動系統量產已經完成,整車量產將于年底前啟動。
毫無疑問,這一消息將助力e-POWER撬開市場大門,但是不免有人問,它憑什么?我們不妨回過頭去,找找答案。
早在4月份于上海舉辦的“前所未有的融合動力e-POWER”技術之夜上,大眾已經對e-POWER技術進入中國充滿期待。在那場技術盛宴上,行業權威和領域專家解讀了在“雙碳”背景下,電驅化是時代選擇。
而日產能研發出這款“重磅選手”,依靠的是前瞻性視角和巨額投入。GT-R和LEAF兩大頂尖研發團隊通力協作,日產近90年燃油技術和超70年電動技術神奇碰撞,團隊實力和技術背景已經證明了融合動力e-POWER的誕生,有足夠的實力攪弄行業風云。權威加持,口碑發酵,讓NOTE e-POWER在日本銷量高達50萬,這些都足以驗證e-POWER對消費者的吸引力。
e-POWER中國首款車型亮相天津車展
行業電驅化勢不可擋,e-POWER表現“豪橫”
銷量亮眼、表現豪橫的e-POWER到底先進在哪里?為什么算作動力系統革新之作?想搞清楚“新的”好在哪兒,得知道“舊的”如何運作。
來看看市場上的幾種動力系統,最早的燃油汽車技術已經發展得非常成熟,至今仍是市場主流,不過油耗大、熱效率低、污染大,是它回避不了的缺陷,隨著時代對環保提出的要求,退出市場只是時間問題;
純電動汽車的動力主要來源于電池電力供電機發動,發展空間很大,環保也是真環保,但充電焦慮、里程焦慮揮之不去,研發進度也不甚理想;
油電混合等于在一臺車上安裝兩種動力系統,電力和燃油都能驅動,但造價高,高速行駛時和燃油車無異;插電式混合動力在油電混合基礎上增加了可插式充電方式,可以進一步降低油耗,但油電混合的缺點也一個沒少;
增程式通常需要攜帶大容量電池,體積大、重量大,電池饋電后充電速度慢,油耗高,動力受限。
回顧了各類動力系統在新能源市場上的表現,我們可以發現,市場急需一種油耗低、不用充電,動力強勁、低碳環保,沒有里程焦慮,卻有近乎電動車的優質駕乘體驗的動力系統。
在這種情形下,e-POWER的出現等于天降奇兵。它不同于常見的油電混動系統采用“油加電”,而是創新性地采用“油發電”。沒有外接電源,只需要加油,內燃機在e-POWER體系內,不參與電驅動系統,唯一的職責就是發電。也就是說,從“補給”方式來看,e-POWER好似是燃油車,但是從驅動方式來看,它是徹徹底底的電動車。
純電驅動和油發電,兩者在e-POWER體系內各司其職又完美融合,使其規避了純電動車、混動車型以及增程式車型的諸多弊端,和傳統HEV相比,e-POWER能耗優勢明顯,通過電能進行動力系統的能量傳遞,能量損失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HEV無論是行星齒輪式的E-CVT或4軸E-CVT,能量傳遞中的能量損耗都無法避免,其次是駕駛體驗,e-POWER是智能發電系統驅動電機,所以內燃機運轉工況恒定,運轉時間比傳統HEV減少50%,噪音、震動都大大降低,起步、急加速響應更靈敏,動力銜接更平順,駕駛體驗無限接近于純電動車。
增程式保留了燒油和充電樁充電兩種能源輸入方式,而e-POWER是純電驅動,相比之下,e-POWER徹底擺脫了充電樁的依賴,饋電狀態下依舊不受SOC影響,不存在里程焦慮,不會出現時時刻刻帶著數百公斤電池到處跑的能耗現象。
另外,很多業內人士會把e-POWER和油電混合動力DM-I相比,后者有著大電池、長續航的優勢,但電池太大,系統較為復雜,造價也高,相比之下,e-POWER“全時電驅”的優勢就凸顯出來了,動力的能量來源只能是由內燃機提供,而電池只是起到了緩存與調節電能的作用,也就是說在e-POWER系統內,內燃機帶動發電機做功,然后把它純電車使用。這帶來的結果就是e-POWER的駕乘體驗就相當于純電動車,平穩、順滑、無噪音,而且成本和油耗相對較低。
e-POWER中國首款車型內部構造
智能發電,多種工作模式瞬間切換
那么e-POWER是如何做到百分百燃油發電,百分百全時電驅的呢?
首先,從車輛結構來看,內燃機不參與車輪驅動,要么給電池充電,要么直接驅動電機,始終在高效區間工作,工作時間比HEV減少50%,油耗自然就降低了,也就是給消費者實打實得省錢。
其次,e-POWER的智能發電系統著實給了行業一個驚喜,它會根據使用場景,隨機應變,判斷車輛處于一個什么狀況,電量充足的話,優先使用電池電量,電量不足時,智能發電系統會提前為驅動電機做準備,各種狀況靈活輸出,比如起步時,純電池輸出,平順、輕盈;大油門加速時發電機和電池齊上陣,動力強勁;高速巡航時,智能發電系統一邊驅動電機,一邊給電池充電,雙管齊下;減速時,電池啟動閃充回收功能,反向充電,降低能耗,這種靈活應對多種路況的工作模式,誰看了不說一句精巧?
e-POWER中國首款車型比混動更電動
如今在“雙碳目標”的高壓之下,各家車企都不遺余力地研發新能源車型,但值得注意的是,日產早在2013年就提出了降低碳排放的目標,甚至規劃的時間節點也早于雙碳目標,比如要在2022年達到每輛車的碳排放比2005年降低30%,碳中和要在2050年實現。而e-POWER就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一步。
日產作為最早關注碳排放的車企之一,旗下的e-POWER從原料到生產,從構造到技術,都在極力降低能耗,讓節能環保貫穿e-POWER車型的制作和使用。可以說電驅是車企改革的關鍵技術,不同于傳統的混合動力,e-POWER給出了一個“油發電”、“電驅動”的創新答案,或許中國電驅發展可以從中獲取一些靈感,促使行業的電驅化時代早日到來,而e-POWER在這一進程中的貢獻,也不容忽視。
02-13
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