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滿電-新能源汽車>再看全民智駕,是不是太急功近利了
酒要一口一口地喝,路要一步一步走,步子邁得太大,會扯著蛋
導語網通社觀察 3月29日晚,一輛小米SU7在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行駛過程中發生嚴重交通事故,造成三名在校大學生身亡,一起時間激起千層浪。
雖然這并不是首起與智能駕駛有關的交通事故,但由于付出的代價過于嚴重,且事故車輛是流量明星,這才引發了更多的關注。
我們不在這里討論事故的細節,因為官方的事故報告還沒有正式公布,但這起事故讓我聯想到今年刮起的全民智駕之風,略微有些不寒而栗。
在過去的兩個月,長安、比亞迪率先打響全民智駕的發令槍,吉利、廣汽、奇瑞緊隨其后紛紛跟牌,一場令整個行業沸騰的狂歡好不熱鬧,更有甚者已經開始搶跑L3賽道。
當內卷發展到一定程度,每個企業投入越來越多,收獲卻越來越少的時候,勢必會導致一些常規動作發生變形,進而付出一些不可預估的代價。
這起事故最讓我痛心的,是作為駕駛員的那位女大學生,在其母親多次告誡不能盲目相信的情況下,依然對智能駕駛的安全性充滿信心,反駁說有各種可以證明安全的依據。
咱也不知道,這所謂的依據到底是什么,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名女大學生對于智能駕駛的認知,與實際有很嚴重的偏差。
所以在這起事故發生之后,整個汽車行業是不是應該集體反思一下,現在就談全民智駕,是不是太急功近利了。
誠然,車企的初衷或許是好的,希望通過科技平權讓更多消費者都能體驗到最新的技術。但不同于車上的其他配置功能,比如座椅加熱通風,有或沒有都無傷大雅,比如HUD抬頭顯示,有或沒有都不耽誤行駛,自動駕駛關乎用戶的生命安全,出了問題可能就是生死兩重天。
有人說,目前只是技術還不夠成熟,實現自動駕駛是早晚的事。
但是在我看來,技術本身是否成熟并不是充分必要條件,因為車輛行駛要面對的外部場景過于復雜,會出現的意外情況不勝枚舉。即便自動駕駛是最終目標,也不能拿生命當作試錯成本。
對于自動駕駛,我的觀點始終沒有變過:這里只有L0和L5,不應該有任何中間選項。
所以,不管是技術研發還是產品傳播,不管你是不是自動駕駛的擁躉,每個人都應該對這項技術抱有最基本的敬畏,不然與草菅人命沒有什么區別。
而且在技術普及之前,更應該做的是普及消費者認知,不然就會出現類似這名女大學生的情況,盲目相信智能駕駛。近兩年,網上出現很多駕駛員睡覺開車的視頻,對自己和其他交通參與者的生命安全極為不負責任。這還是我們看到的個別案例,沒看到的不知道還有多少。
我身邊就有很多人,在不了解產品和功能的情況下,就敢把車輛的駕駛權完全交給智駕系統。這種信任一方面源于車企的夸大宣傳,另一方面也是自身對于汽車安全沒有敬畏之心,對于智能駕駛沒有最基本的認知。
當某頭部車企喊出“全系車型都將搭載高階智駕”這句口號之后,立刻引起了行業內的一波爭議,只不過大家的爭論點在于,到底什么才算高階智駕,卻忽視了爭議背后更大的隱患:如果汽車從業者都無法界定這一概念,那么消費者獲取到的信息只會更加模糊,這種認知偏差必定會帶來嚴重的后果。
所以,在普羅大眾對于智能駕駛的認知不夠清晰之前,談全民智駕為時尚早。技術本身沒有罪,關鍵在于技術普及者有沒有正確引導,有沒有明確責任劃分,有沒有闡明利害關系。
當然,想要實現這一點,光靠車企的傳播是不夠的,建議未來能夠單獨給自動駕駛設置一個資格考試,有駕照的人才能使用自動駕駛,沒有的都屬于違法駕駛。車企也應該根據用戶情況,考慮是否在后臺限制駕駛員能否使用自動駕駛。
有車企高管表示,完全不用智駕是因噎廢食。但是在我看來,智駕從來都不是剛需,未來也不應該成為剛需,更不能拿是否標配智駕當成一種準則。我一直對身邊的朋友說,如果我買車回來卻用自動駕駛,那還不如打車來得劃算、安全。
有人肯定會說,我的觀點過于保守了。我要說,保守并非是固步自封,也不是拒絕改變,而是面對新事物、新思潮時,保持謹慎的態度。如果為了加速產業變革,是以付出生命為代價的,那么保守一點總好過于激進。
借用《讓子彈飛》的那句經典臺詞,酒要一口一口地喝,路要一步一步走,步子邁得太大,會扯著蛋。
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