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滿電-新能源汽車>雷軍和小米SU7,究竟動了誰的奶酪?
只有看清SU7的目標和對手,才能明白雷軍為何這樣定價。
導語網通社觀察 著名作家布魯斯·巴頓說過,只有那些敢于相信自己內心有某種東西能夠戰勝周圍環境的人,才能創造輝煌。
雷軍過往的經歷已經足夠令人矚目,然而他還是一頭扎進了一個陌生的領域,并且押上一生的榮譽和成就。造車究竟多難,有太多失敗的案例擺在眼前??墒菓汛粝氲睦总?,抱著必勝的信念,又一次選擇了“重新生長”。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這是雷軍的決心,也是對未來的信心。
三年多的等待,我們終于迎來了小米汽車的首款產品。上市后創始版瞬間售罄,4分鐘大定訂單突破1萬,7分鐘破2萬,27分鐘破5萬,24小時達到88898臺。
初試成績足夠耀眼,然而這些數字最終能否轉化為真實的銷量,目前還不好說,甚至質疑的聲音還要更多一些。
根據國家金融監管總局提供的上險量,去年國內C級純電動轎車的整體銷量約為25萬輛,在新能源市場中的占比只有3.4%,且相比2022年的增幅并不大,也就7.8%而已。
處于這樣一個比較穩定市場,小米SU7上市僅一天,不管是吃掉了近1/3的份額,還是增加了8萬多輛的增量,似乎都不是一個合理的結果。
很多人拿小米SU7對比極氪007、銀河E8,但是卻沒有真正思考過,雷軍究竟想動誰的奶酪。
不是低不了,而是不能低
雖然我不是米粉,但是這并不妨礙我用感性的視角來看待雷軍和他的小米SU7。這樣做的原因很簡單,如果以理性視角分析,似乎小米SU7只有死路一條。
上市發布會結束之后,大家討論得最多的,就是21.59萬- 29.99萬的價格到底貴不貴。畢竟,全系800V的極氪007,起售價只有20.99萬元。
有人說,這一點都不“小米”,反正都已經21.59萬了,為什么干脆不去到19.99萬。有人說,小米就應該打性價比,15萬到20萬才對。
實際上,性價比這個標簽只是大家對于小米的刻板印象罷了,紅米品牌獨立的那一刻,小米就已經在向高端化邁進了。小米9發布的時候,雷軍就說過,這是小米最后一部低于3000元的手機。
當然話說回來了,既然是刻板印象,想突圍也是難事。而這何嘗不是雷軍要造車的原因之一,希望靠小米汽車提升整個品牌的形象。畢竟,華為這么多年都沒敢邁出造車的那一步,蘋果更是努力10多年之后選擇了放棄,小米汽車若是成功了,還不值得刮目相看嗎?
不知道現在是否還有人記得,當初一名小米高管的“屌絲論”,嚴重傷害了品牌的形象和用戶的感情。上市發布會的最后,雷軍特意強調,SU7的用戶是有品位、不甘于平庸、向往先進科技、渴望幸福生活的一群人,品牌向上的意圖非常明顯。
如果你對于小米汽車還執著于性價比的問題,那或許可以期待一下雷軍會不會推出紅米汽車。
既然小米汽車承擔著提升品牌形象的重任,那么價格自然也不可以定的太低,性價比這條路一旦走上了就很難回頭。這不是競爭環境和市場需求就可以完全決定的,很大程度上也取決于公司的戰略方向。
而且,當下的汽車市場混戰如戰國時代一般,各大車企競相角逐,為了爭奪市場份額大打價格戰,市場的價格體系早已失去了原有的秩序。剛一入場就加入價格戰,很可能到最后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雷軍的目標是成為全球前五的汽車廠商,而他給自己的時間是15到20年。這個時間足夠長,所以在起步階段完全沒必要心急。
市場這么大,有人卷價格,隔三岔五降價,有人卷價值,拼命往上堆料,而雷軍的選擇是卷商業模式。
管理學家吉姆·柯林斯說過,商業模式決定了企業的盈利方式和競爭優勢。經歷過大起大落的雷軍很清楚,比蔚小理晚了10年入局的小米汽車,絕對不能陷入當下的競爭節奏,而是要開辟新的戰場。
所謂的新戰場,并不是要開辟一個新的細分市場,而是找到一種新的競爭方式。只有如此,小米汽車才有成功的可能。
對標特斯拉的背后
商業模式的起點是定位,你的客戶是誰?你能創造什么價值?你有什么資源和能力?怎樣才能賺到錢?只有想清楚這些問題并找到答案,才能構建出一個成功的商業模式。
小米汽車的定位是什么,我們可以從它的目標和對手得出答案。
SU7的上市發布會,雷軍只對標了兩個品牌,特斯拉和保時捷。他曾說過,汽車的前一百年,作為出行載具,保時捷就是其中典范;新世紀以來,特斯拉開創了智能電動先河,讓汽車成為了“可移動的計算終端”。
做智能手機的時候,雷軍就敢全方位對標iPhone,當時在內外部都引起了很大的爭議,認為這就是在蹭流量。但是雷軍認為,還是要敢于亮劍,敢于提出目標,敢于去比較,哪怕是比輸了,只要敢比,就走出了第一步。
所以,如今小米汽車上來就對標保時捷和特斯拉,也并不讓人感到意外。沒有對標別的電動車品牌,并不是因為李斌、李想、何小鵬就坐在臺下,也不是怕得罪哪位大佬。此處借用李云龍的那句經典臺詞,老子打的就是精銳。
我們繼續往下看,雷軍為小米SU7標準版選擇的對標車型,并不是同級別的Model S,而是低一級的Model 3。在傳統汽車人眼中,這本就是一件不合理的事情。用一款C級車去對比一款B級車,不是耍流氓么。
在我看來,雷軍對標的并不是一款車型,而是特斯拉這個品牌。
大家應該都知道,特斯拉從來都不是靠配置、靠價格取勝的。買特斯拉的消費者,基本上都不太會去對比配置和硬件,對價格的敏感度也不是很高,甚至可以說就是無腦沖、閉眼買。至少我身邊的四個朋友,在選擇電動車的時候,都是直奔特斯拉,沒有對比其他車型。
有人說,小米SU7全系沒有座椅按摩,只有頂配才有HUD和電吸門,不值這個價格。但是特斯拉連Model S都沒有這三個配置,更不要說Model 3了,可為什么依然有那么多人買特斯拉呢。
特斯拉的品牌定位是什么?我想很多人一時間答不上來,它的使命是加速全球轉向永續能源,愿景是推動全世界使用電動汽車。有人說,企業之間的差距,其實在這里就已經拉開了,并且很難縮小。所以,特斯拉踏入市場之后,就迅速和舊時代的巨頭們隔離開來,定位自然也就清晰地呈現出來。
我想,這應該也是雷軍心中,小米汽車應該成為的樣子。與其他品牌將特斯拉當成競爭對手不同,雷軍去對標特斯拉,實際上是想讓小米汽車成為特斯拉。盡管他說過,馬斯克做的事情,他只能跟隨。
不合理的不止是對標車型,SU7上市也沒有公布任何用戶權益,這在新勢力的世界里,也是從未見過的。
近幾年,車企通過所謂的用戶權益來吸引消費者,早已成為整個行業的普遍現象。而這種現象帶來的問題就是,權益花樣繁多,用戶計算起來非常復雜,甚至容易掉入消費陷阱。同時,權益的頻繁變動,很容易引發消費者的不滿情緒。
特斯拉在這方面也非??酥?,用戶權益基本也就停留在免費超充而已。
所以,雷軍壓根就沒想對標任何一個中國品牌,不管是新勢力也好,還是傳統大廠孵化的創二代,那都不是雷軍的目標。雖然業內都在調侃“收手吧雷軍,外面全是吉利”,但實際上小米汽車想動的,其實是特斯拉盤中的那塊奶酪。
贏在產品之外
從去年12月28日發布,到今年3月28日上市,在將近100天的時間里,SU7的價格被無數次提起,各種猜測和辟謠此起彼伏??v觀近幾年,沒有一款車可以做到如此高的關注度,哪怕是隔壁華為他們家的那幾款也不行。
雖然這期間雷軍多次表示,價格確實有點貴,但網友們還是不依不饒,紛紛嚷嚷著“交個朋友”。價格競猜大戰發展到最后,我甚至認為價格多少已經不重要了,趕緊讓靴子落地吧。因為不管定價多少,都會有質疑的聲音。
哪怕是大定成績出爐之后,依然有人認為小米汽車不會成功。但是在我看來,如果外界對一款產品的關注點,已經超出了產品本身,那么這款產品一定不會失敗。
整場發布會亮點并不多,雷軍兩個多小時的演講過程中,最讓我感到歡樂的環節就是介紹各種周邊,99元的手機支架,199 元的手電筒,299元的遮陽簾,499元的中控屏物理按鍵,699元的智能雙表盤等等,發布會成了大型帶貨現場。
再加上此前參觀工廠時秀出的售價299元的工裝,雷軍以一個汽車圈新人的身份,給一眾車企大佬上了一堂生動的營銷課。就連周鴻祎都在直播中,拿小米的營銷方式來教育哪吒汽車CEO張勇。
我的同事,在新車上市后,連夜在小米汽車APP上購買了不銹鋼馬克杯和棒球帽,美其名曰:車買不起,就這樣支持一下雷總吧。換個角度看,這未嘗不是對小米汽車的一種認可。
對了,和創世版車型一同售罄的,還有499元的SU7合金車模。
難怪當初劉強東直呼,別跟雷軍比營銷,他不是一般人。
這里又不得不再次提到馬斯克,特斯拉之所以能夠達到今天這樣一個高度,很大程度上也源自馬斯克身上的光環。而原本就十分仰慕馬斯克的雷軍,也踏上了造車之路后,眼中自然堆滿了前者的身影。
還記得雷軍的“風口論”么,很多人認為,雷軍造車是因為又看到了一個風口。實則不然,“不僅要埋頭拉車,還要抬頭看路”,這是他對自己創業之路的糾正。他看到的路,正是馬斯克走過的路。
雷軍說,真誠是必殺技,類似的話也有很多車企大佬提到過。可在我看來,雷軍真誠并不體現在產品上,而是在他個人身上。
還帶著點湖北口音的雷軍,其實并不是一個好的演說家,但是他接地氣的講話方式,總能讓臺下的觀眾共情。他在發布會上說,如果大家想要吐槽,請口下留情,然后還舉了一個躬。這樣的舉動,在其他車企高管身上是絕對不會看到的。
他沒有段建軍那樣的詩人氣質,也做不到何小鵬那樣對技術透徹地理解與表達,更不會像余承東那樣完全脫稿自由發揮,但是他能夠在臺上調侃自己“飄了”,引得臺下哄堂大笑。就連我在坐了兩個小時,屁股已經快麻了的時候,聽到他最后的演講,也不禁鼓起了手掌。
所以我說,小米汽車想要贏,一定不是贏在產品本身,而是贏在產品之外。
在我看來,不按套路出牌的雷軍和他的小米汽車若是成功了,對于整個行業來說是件好事。至少可以讓其他車企意識到一點,不靠堆料和價格戰也能活下去。
05-13